------ 来源:文汇报
也许你从没去医院看过病,没用过医疗保险一分钱,但只要生活在上海,就一定会享受到“公共卫生服务包”的照顾。每人每年40.79元――乍一听金额很小,“公共卫生服务包”却覆盖了人们从出生到衰老全过程中的重要防病环节。
按照国家新医改方案提出的目标,2009年人均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不低于15元,2011年将提高到不低于20元。上海已先行一步。
13.6元,防控传染病
6月,家住安顺路的张小姐生了个男孩。孩子出生不久,就先后注射了乙肝疫苗和卡介苗;一个月后,张小姐带宝宝回医院打了第二针乙肝疫苗;随后是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疫苗。政府买单的疫苗,将打到孩子16岁,为他们竖起12道传染病屏障:预防乙肝、结核病、脊髓灰质炎、白喉、甲肝等。
在40.79元的“公共卫生服务包”中,有13.6元用于预防传染病。除了老的传染病,也预防新出现的传染病,如2003年的非典、2006年的人禽流感,以及今年的甲型H1N1流感。这些钱还用于传染病监测、提升实验室技术水平、环境消毒等等。
13.6元,让上海的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从1978年的1700/10万,降低至2008年的192.92/10万。目前,上海的乙肝发病得到了有效控制,7岁以下儿童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从1992年的2.44%下降到1.5%;2008年肺结核登记率仅为1.09/10万,是全国疫情最轻的地区之一。
8.96元,管理慢性病
慢性病消耗着百姓和政府财政大量的金钱和资源。所以,“公共卫生服务包”注重“把钱用在预防上”:慢性病管理,8.96元。
家住五角场街道的78岁的朱秀芬阿婆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血压从原先的150降到了130,并保持稳定。想让更多人分享自己的经验,她主动走访社区里的高龄老人和高血压中风病人,交流预防知识。
这些年,上海各个社区都成立了高血压病人自我管理小组,以提高血压的控制率,减少心血管意外的发生。3年之前,许多上海人对自己的血压并不了解。全市一级医院为35岁以上人群测量血压的行动,使高血压实现了100%的社区管理覆盖率。而2001年,上海开展高血压管理的社区不到15%。
除了高血压,8.96元还用于开展肿瘤三级预防。一级预防以健康教育为重点,二级以早发现为主,三级则以提高恶性肿瘤病人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为目的。2002年起,本市恶性肿瘤报告制度扩大到全市范围,并通过防治网络建立起恶性肿瘤病人随访管理系统。
目前,全市70多万高血压患者、19万肿瘤患者和11万余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患者都在社区得到管理,癌症病人生存率显著提高,心血管病死亡率的上升趋势被有效遏制。
7.16元,护眼爱牙照顾妇幼
上世纪80年代,防盲的重心在防治沙眼,但从1984年起,上海的重点转到了防治白内障――各区县医生在为70岁以上人群建立视力档案时发现,白内障已成为本市市民致盲的主要原因。
1997至2001年,上海为85782例白内障患者实施复明手术;2002年后的手术量每年增加10%;2007年,“为本市3000名白内障贫困患者免费实施复明手术”列入了市政府实事项目。这些费用的支出都列在“公共卫生服务包”内,眼病、牙病防治的开销为1.72元。
照顾妇幼的费用为5.44元,包括出生缺陷检测、新生儿疾病筛查。2002年起,上海开展全市新生儿听力障碍筛查工作,对有先天性听力障碍的孩子早发现、早诊断,让他们得到及时治疗,免费安装助听器或在安装电子耳蜗时减免费用。
1978年至今,上海孕产妇的死亡率从24.77/10万下降到6.68/10万;婴儿死亡率从1980年的13.8‰下降到2007年的3.0‰。妇幼保健的服务范围已逐步覆盖妇女、儿童不同生理时期的各个重点保健环节。
精确核算,每分钱都花得值
40.79元,还用于精神病防治、职业卫生、饮水卫生、社区健康教育、学校卫生和信息管理等等。
“公共卫生服务包”中的每一笔费用都精确计算到小数点后两位。40.79元是2008年本市的统计所得。1996年,上海的公共卫生支出仅有1元,10年后增加了20元左右。2006年,上海市卫生局、财政局联合发出《关于上海市社区预防保健等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使用项目的指导意见》,统一由市区两级财政共同承担这项费用。
市卫生局人士表示:“我们采用项目制管理,虽然不是每人同时享受这些服务,但这些项目设计涵盖了人的一生。”为了让政府支出的每一分钱都花得值,2007年起,市卫生局专门请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对“公共卫生服务包”中的项目精确核算。参与核算的程晓明教授说,每一个项目都包含有直接成本和辅助成本等,种种细节都必须计算。
市卫生局局长徐建光表示,上海新一轮公共卫生体系三年行动计划今年将编制完成,上海的公共卫生体系将覆盖全市,有效预防控制重大疾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市民提供可靠的健康生活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