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时报-生命时报
减肥手术只适合胖糖友
节食、运动、吃药、打针……这似乎是糖尿病患者难逃的命运,而治愈的梦想一直萦绕在每个患者心中。近年,手术治愈糖尿病的消息不时传来,让人们充满了期待,也心存困惑。就此,《生命时报》专访了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纪立农教授,请他为广大患者答疑解惑。
上世纪50年代,国外医生为肥胖病人施行减肥手术后,惊奇地发现肥胖病患者中的糖尿病人痊愈了,这一发现打破了内科治疗糖尿病的传统,拉开了外科手术治疗糖尿病研究的序幕。
纪立农介绍说,目前通过减肥手术治疗2型糖尿病的方法有2种———胃束带手术和胃转流手术。所谓胃束带,就是用一条可调节的束带绑在胃上部,来减少胃容积。患者食量减少了,体重也就减轻了。医生可以根据情况随时调节束带松紧。胃转流手术则是让胃和小肠短路,让食物不通过十二指肠而直接进入小肠。这两种手术都有治疗2型糖尿病的作用。除了降低血糖,病人的血脂、血压也能得到改善,心血管病风险也随之降低。据介绍,减肥手术降糖的效果与体重下降关系不大,即体重还没明显降低,血糖可能已经正常了。
纪立农说,减肥手术改变了病人的肠胃结构,目前学界对手术的远期影响还在评估之中,患者的长期生存率是否比传统方法治疗的患者高,还有待观察。对于广大患者关心的“我能不能做手术”问题,纪立农指出,借鉴国外的指南,对于极度肥胖的糖尿病患者(BMI大于35),若药物治疗无效,或伴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可以选择手术治疗。对于不是很胖的糖尿病患者,不建议手术。
除了上述减肥手术,很多读者很关注“胰腺移植”、“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方法治疗糖尿病的消息。对此,纪立农指出,这2种方法目前都针对1型糖尿病。“胰腺移植”其实是“胰肾联合移植术”,适用于发生肾功能衰竭的1型糖尿病患者。术后病人需要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
“至于‘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纪立农说,“此方法尚在研究之中,没有足够证据表明能长期有效治疗糖尿病,因此目前不宜在社会上推广。”
术后营养师保驾
虽然减肥手术治疗后肥胖症患者并发的2型糖尿病得到意想不到的治愈或改善,但手术治疗2型糖尿病面临的风险不容忽视。
文献报道的可调节胃束带术(LAGB)的早期并发症的发生率从1.1%到6.3%不等。然而,其远期并发症更常见。其中,连接口的问题和硅胶带的滑脱是胃束带术患者再手术的主要原因,不常见的晚期并发症有束带的腐蚀、胆囊疾病和切口疝。而肠梗阻是胃转流术(GBP)患者再手术的主要原因。
胃转流术的并发症分两种:急性和远期并发症。急性并发症同其他腹部手术一样,如吻合口瘘、梗阻、心律失常和肺栓塞等,发生在5%—10%的病人。远期并发症则主要包括营养缺乏引起的病变、内疝、结石、吻合口狭窄等。
事实上,任何一种减肥手术后都可以发生营养缺乏,最好由营养师指导和终生随访。胃转流术后2.51%的患者会发生内疝,术后3年内约40%的患者发生胆石症。
总之,虽然减肥手术对2型糖尿病有意想不到的治愈或改善效果,但毕竟仍存在较多的手术风险,应慎重缓行。
全球30万人给胃结扎
胃束带和胃转流手术原本用于治疗肥胖症,近年发现能治疗糖尿病。
1991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就减肥手术的指征建立了共识,指出适合胃束带和胃转流手术的病人须达到重度肥胖的标准,即体重指数(BMI)大于40,以防止过早死亡。对患有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的患者,BMI的标准是35—40之间。据统计,2001—2006年,全球大约进行了30万例胃束带手术。
该采取哪种方法,取决于医生和患者的需求。发表在2007年《肥胖手术》杂志上的文章显示,通过对1791例胃束带病例12年的随访,因为胃束带脱落而需要再手术的比例为3.9%,其他原因为2%。在再手术患者中,0.7%因为效果不满意而解除胃束带。10年随访显示,BMI降幅在38.5%,平均约26千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