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人民网-卫生频道 
      人民网北京1月21日电(记者周雷刚、傅立波)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组在北京召开了“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干预控制研究”课题总结会。研究发现,通过强化生活方式干预可以降低糖尿病发生率60%;降低糖尿病综合患病风险48%;降低多个糖尿病患病风险,如肥胖率、空腹血糖受损率30%。该课题研究由卫生部北京医院、北京老年医学研究所承担,联合全国二十五家单位共同合作完成。
    北京医院副院长汪耀教授表示:通过三年时间不懈努力,课题组对2型糖尿病积极、经济、有效控制的实践,建立非传染性疾病预防的关键控制技术手段,综合应用新技术、新手段提高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水平,真正让国家医学攻关研究为重大慢性疾病控制服务,为实现我国关口前移、重心下移策略提供可实施的依据。
    近20年来,我国2型糖尿病患病率持续上升,糖尿病是发生心脑血管疾患、高血压等其它主要威胁人民健康疾病的危险因素。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是其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所形成的庞大医药费用及对国民健康已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造成越来越大负面影响。
    课题组组长、北京老年病研究所所长张铁梅教授介绍了课题开展情况。课题是在目前糖尿病发生所形成的巨大严重性与危害性情况以及在国家“十五”攻关课题前期工作基础上提出的。课题针对目前2型糖尿病患病率居高不下的状态及并发症的巨大危害明确提出应用“十五”期间已建立的2型糖尿病的预警系统界定不同患病风险个体,采用生活方式干预降低发病危险因素的暴露程度,减低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建立疾病监测基地,提取发病因素信息,逐渐形成控制2型糖尿病发生的工作系统。
    课题研究由卫生部北京医院、北京老年医学研究所承担,联合全国二十五家单位共同合作完成。课题为期三年,在三年的历程中,共完成糖尿病预警系统验证完善研究、糖尿病发病信息监测提取研究和糖尿病患病高危个体强化生活方式干预研究三大现场研究工作。
    为期3年的糖尿病发病监测工作在无锡市崇安、北塘两区内的2个居住社区开展。三年中共调查18000余人次,建立了系统糖尿病发病及相关风险信息的采集参数与指标,建立了系统糖尿病发病和相关风险信息模式,可以提供了人群中糖尿病发病风险因素、风险程度、风险转变状态到疾病发病率的系统信息。
    糖尿病患病高危个体强化生活方式干预研究,在全国9各地区建立了18家干预现场,对2.68万人进行了2型糖尿病风险判定筛查,共查出7500多例2型糖尿病发病高危个体,并对自愿参加干预管理的1041例个体实施了以建立中等强度运动习惯为主的强化生活方式干预,平均干预随访22个月;对2673例高危个体进行一般生活方式干预随访,平均干预随访18个月。
    数据统计分析显示,干预效果主要体现以下方面:
    有效性:干预组的体重、腰围、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随干预时间的延长,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并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强化生活方式干预可以降低糖尿病发生率60%;降低糖尿病综合患病风险48%;降低多个糖尿病患病风险,如肥胖率、空腹血糖受损率30%。
  
      安全性:在历时3年的干预随访过程中,未发生与研究实施相关的不良事件和纠纷投诉,实施强化生活方式干预是完全安全的。
    可行性:强化生活方式干预在全国9个地区不同单位中开展。干预执行者按统一方案培训可以执行胜任干预工作;被干预对象也能够接受的干预指导。整个工作建立了一整套从人群中识别判定患病高危个体到强化生活方式干预管理评价的流程、措施模式以及对干预执行的管理模式。并通过各现场的实施情况反馈发现总结了问题与解决方案,使得这一管理模式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课题同时总结出三项干预措施、八步干预流程和三大干预技术。三项干预措施分别为风险发现、风险警示、风险干预。干预流程可分为八步:现场建立 、人员培训、高危筛查、风险教育、动员建档 、实施干预、效果评价、自我管理。主要目标是通过高危干预使得高危个体得以建立健康生活习惯,实施自我干预。研究使用的三大干预技术为风险识别判定技术、运动量化监测技术和实施集中数据传输技术。干预管理模式则为流程规范、质量控制和反馈提高;分别针对干预实施的规范、质量和问题解决提供途径。适宜向以社区为代表的基层单位转移实施。
    课题研究同时显示,不良生活方式造成的糖尿病风险因素是和个人生活习惯密不可分的,有效地发现和干预这些风险需要一定的技术手段支持。如强化生活方式干预研究采用的“知己”健康管理模式和技术通过对运动的量化监测和数据实时采集大大提高了干预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本课题在研究过程还建立了以当地政府支持为主导、以社区基层医疗机构为平台实施途径。
    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杨功焕表示,当前以糖尿病、高血压为代表的慢性病患病率高、致残致死率高、医疗负担重,已成为我国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应加快该课题成果的普及推广,让更多的人群提高健康意识,知晓和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真正降低目前日益增加的健康风险,降低常见慢性疾病对人群健康威胁,同时也降低国家和个人的医疗费用支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