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扬子晚报
糖尿病不是成人的专利,儿童糖尿病发病数占我国糖尿病人总数的5%,且每年以10%的幅度上升。同成人一样的是儿童青少年糖尿病也包括1型和2型,只是儿童青少年1型糖尿病比率更高,而随着肥胖发生率的增加,儿童青少年2型糖尿病也在逐渐增加。
1型糖尿病以往称为青年发病型糖尿病和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现认为主要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糖尿病,是由于自身免疫攻击导致胰岛β细胞功能衰竭所致,约占糖尿病病人总数的10%以下,常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但也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甚至80~90岁时也可患病。1型糖尿病发病时糖尿病症状较明显,容易发生酮症,需依靠外源胰岛素存活,一旦中止胰岛素治疗则威胁生命。在接受胰岛素治疗后,胰岛β细胞功能改善,临床症状好转,可以减少胰岛素用量甚至停用,这就是所谓的“蜜月期”,可持续数月。之后病情进展,仍然要靠外源胰岛素治疗控制血糖水平。1型糖尿病与2型糖尿病的鉴别主要依靠自身抗体的检测,并结合临床病程的进展特点和胰岛功能,目前自身抗体主要是4种: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胰岛素自身抗体(IAA)、胰岛细胞抗体(ICA)和锌转运体-8抗体(ZnT8A)。
1型糖尿病儿童的饮食需要考虑其年龄和生长发育的需要而适当控制,应教会患儿及家属认识胰岛素的类型和注射方法、剂量、部位、时间及注射后可能出现低血糖反应及处理办法,不能随意停止胰岛素治疗,注射部位要经常更换,根据使用胰岛素的种类不同,选择不同的注射时间。同时配合规律的血糖监测,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以调整胰岛素剂量,避免酮症酸中毒等严重急性并发症的发生。
2型糖尿病的发病年龄逐渐趋于年轻化,正在向儿童青少年蔓延。据我国的一份研究资料显示,年龄≤18岁儿童超重的发生率约17.6%,肥胖的发病率为5.6%;而在某些经济发达城市中,儿童肥胖的发病率高达20%。儿童和青少年2型糖尿病具有明显的家族遗传倾向,其I级、II亲属的2型糖尿病发病率为74%~100%,患妊娠期糖尿病的母亲所生的孩子易发生肥胖和2型糖尿病。长期以来人们往往关注成人的健康状况,对青少年儿童非传染性疾病诸如糖尿病、高血压、代谢综合征等重视不够,而这些疾病的发生发展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青少年儿童糖尿病高危人群,如果在青少年儿童时期不注意防控,成人后将要因这些疾病付出沉重的健康代价。对有糖尿病家族史、长期摄取高脂肪、高热量、高碳水化合物的肥胖或超重儿童,要尽早予以科学的干预。若措施得当,这部分儿童可不发展成为糖尿病。
|